萌芽型-綠旱雙脈‧興水同心–兩河流域守護實驗室
- Home
- 萌芽型-綠旱雙脈‧興水同心–兩河流域守護實驗室

-
議題說明ISSUE
計畫類別:
教育部第四期(114-116年)USR計畫-大學特色類【萌芽型】前期計畫:
- 111年-種子團隊:打造里川生活經營與社會生態共生韌性系統–綠旱興流域聯盟守護行動
- 112-113年-USR-Hub計畫:綠旱興兩河流域河川守護實驗室2.0—打造「里川日常–社區共融–大學責任」地域迴圈共生韌性系統
計畫名稱:
綠旱雙脈‧興水同心–兩河流域守護實驗室計畫主持人:
國立中興大學 主任秘書 李長晏共同主持人:
國立中興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所長 鄭菲菲
國立中興大學 數位人文與文創產業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校史館組組長 趙欣怡
協同主持人:
國立中興大學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圖書館館長 宋慧筠
國立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教授/人社中心研發組長 解昆樺
國立中興大學 水土保持學系/副教授 宋國彰
國立中興大學 歷史學系/副教授/系主任 侯嘉星
計畫簡介:
河川守護是當今全球公民社會的重要議題,從河川反思社會問題,建構未來家園之路,既是社會行動,也是地方學的奠立與研究。「綠川」與「旱溪」是圍繞興大校園之兩大主要河川,「綠旱興兩河流域河川守護實驗室」自111年起大力推動分齡分眾民眾參與USR活動,從興大師生、社區居民、學齡兒童,到公益團體與特殊學校帶領視障與聽障民眾進入校園,認識綠川與旱溪之歷史、生態、人文,突破感官限制,致力達到社會共融目標。
本計畫於於111年起,從里川共生之「流域作伙」、「流域學習」及「流域發展」等面向切入,本期計畫則聚焦於在地關懷,除延續前期推動環境永續,更進一步關注推動在地文史傳承以及建構無障礙生活圈等,深化並擴大社會實踐議題。在永續發展目標方面,以「SDG4:優質教育」;「SDG10:減少不平等」;「SDG11:永續城市與社區」三項永續發展目標為根基,規劃五大執行面向:
(一)「綠旱風華川流不息」:兩河流域文史景觀傳承復興。
(二)「綠色生活興欣向榮」:流域生活圈環保意識培育行動。
(三)「永續發展在地實踐」:創新人才培育推動永續發展目標。
(四)「銀光樂活無礙共融」:高齡長輩與身心障礙者友善環境營造。
(五)「韌性社區躍動新生」:興大攜手社區共築堅韌美麗家園。
團隊成員涵蓋本校法政學院、管理學院、文學院及農資學院等四學院,同時亦串聯產官學多個團體單位,透過跨專業、跨領域之交流合作推動本計畫。
計畫助理:賴奕君 專任助理
聯絡電話:04-2284-0603
聯絡信箱:laiyc@nchu.edu.tw
SDGs對應:
SDGs4優質教育
SDGs10.減少不平等
SDGs11.永續城市與社區
資料更新:2025.05.16
-
實踐場域LOCATION
資料更新:2025/5/16
-
計畫成員members
計畫主持人
國立中興大學 主任秘書 李長晏
共同主持人
國立中興大學 科技管理研究所/教授/所長 鄭菲菲
國立中興大學 數位人文與文創產業學士學位學程/助理教授 /校史館組組長 趙欣怡
協同主持人
國立中興大學 圖書資訊學研究所/教授/圖書館館長 宋慧筠
國立中興大學 中國文學系/教授/人社中心研發組長 解昆樺
國立中興大學 水土保持學系/副教授 宋國彰
國立中興大學 歷史學系/副教授/系主任 侯嘉星
-
目標願景GOALS
資料更新:2025/5/16
-
相關課程COURSES
學校 課程類別 課程名稱 課程簡介 國立中興大學 國務所必修 公共政策理論與實務專題 規劃目的: 培養學生瞭解公共政策基本概念,掌握各項公共政策領域。
課程與教學特色:透過政策分析方法的訓練,以達具備分析和解讀公共行政與公共政策議題的能力。並針對當前公共行政及政策議題加以研討,包括水資源管理政策、公共安全與災難管理。
預期社會影響:培育公共治理之人才。
國立中興大學 國務所選修 跨域治理專題 規劃目的: 藉由各國跨域治理理論與實例的解析,造就學習者有「跨」思維的觀點來看待各種公共議題。
課程與教學特色:以本位主義的思維,並由微觀的視框來透視問題的經緯,探究社會問題的成因。
預期社會影響:讓學生具有跨面向的思考能力。
國立中興大學 管理學院必修 行銷管理 規劃目的: 針對不同行銷議題進行實作,包括:社會共融、善因行銷、行銷推廣等。
課程與教學特色:針對公益團體從行銷管理角度出發,了解市場行銷定位及服務策略。
預期社會影響:培養學生社會責任及公益意識,並培育相關行銷人才。
國立中興大學 通識必修 設計思考 規劃目的:
1.掌握設計思考核心概念與方法
2.熟悉設計思考工具的應用
3.具備解決真實問題的能力
4.培養永續發展意識與社會責任感課程與教學特色:系統性地介紹設計思考的核心理論與多樣化工具,同時也將結合生成式AI工具,使修課程生能夠快速產出設計思考各階段的成果。
預期社會影響:培養學生設計思考能力,更加關注於永續發展及社會責任。
國立中興大學 圖資所選修 公共圖書館與社區參與 規劃目的: 社區參與很受英國、美國及臺灣政府議程的重視,而且符合公共圖書館的使命。
課程與教學特色:教授有關社區參與的議程、奠定其堅固策略性、實務與理論的基礎、加強了解社區民眾及與民眾合作。
預期社會影響:培養學生在職場上具備告知、設計、發展及評量社區參與計畫的技能。
國立中興大學 水保系選修 植生工程特論 規劃目的:
1.認識植生工程中常用的植物
2.認識植生工程基本工法
3.植生工程在治理特殊地的應用課程與教學特色:
1.具備水土保持實務分析與設計應用能力。
2.提升水土保持學術水準及創新水土保持技術。
3.嫻熟跨領域問題之綜整能力及解決之技巧與策略。
預期社會影響:培育水土保持及植生工程人才。
國立中興大學 水保系選修 資源保育學 規劃目的: 強化學生對於水土保持之社會責任與宣導觀念。
課程與教學特色:
1.整合跨領域知識與技術,有效執行專長事業。
2.培養溝通協調能力,強化團隊合作之精神。
3.養成獨立思考能力及解決問題之技巧。
預期社會影響:養成學生對於水土保持之社會責任觀念,並且具跨領域協調能力。
國立中興大學 文學院必修 數位內容策展 規劃目的: 培育學生以大學社會責任觀點認識校園自然生態與環境,學習社會共融理念及落實於策展課程實作內容,並學習數位工具建置河川周邊環景影像。
課程與教學特色:以數位人文創新工具為基礎,結合大學社會責任為課程主軸,結合校園周邊綠川與旱溪之地理、生態、文史等內容,以及EDI(Equity, Diversity, Inclusion)社會共融觀點,進行河川現場實境拍攝技術,學習戶外環景建置系統,並結合田野調查及開放資料庫內容整合為線上策展主題與內容。
預期社會影響:將環境與社會議題皆融入課程實作中,結合VR裝置進行遠距觀賞,達到永續推廣目標。
國立中興大學 文創學程選修 展示空間設計規劃 規劃目的: 引導學生瞭解展覽企劃思考,並討論展覽主題、展示內容和空間組織之關係。
課程與教學特色:前段以藝術展覽內容企劃為主,後段將以展覽內容空間規劃設計為主,訓練策展與展示空間組織關係,提擬展演計畫與實務練習,並製作相關模型實作。
預期社會影響:培養策展人才,學習展示空間規劃。
國立中興大學 土木系選修 地理資訊系統 規劃目的: 介紹地理資訊系統之基本理論、坐標系統、資料模式、功能模式,及其於自然資源管理之整合應用。
課程與教學特色:
1.土木工程理論之計算、分析能力。
2.土木工程實務之分析、評估、設計、執行能力。
3.計畫管理、溝通、團隊合作、問題處理能力。
4.認識時事議題、瞭解土木工程人員之社會責任、重視工程與資訊倫理及培養持續學習之精神。
5.結構工程、水利工程、大地工程、測量資訊、營建管理、土木防災、永續工程之專業知識。
6.策劃、執行專題研究及撰寫專業論文之能力。
預期社會影響:培養自然資源管理之整合應用之人才。
國立中興大學 中文系選修 田野調查與書寫 規劃目的: 田野調查為文史工作推動基礎,了解田野調查之目的及如何進行工作。
課程與教學特色:
1.了解田野調查之目的。
2.了解田野調查如何進行。
3.了解田野調查之困境。
預期社會影響:培育文史人才基礎能力,將文史資料永續保存下去。
國立中興大學 圖資所選修 數位時代下的兒童圖書館服務 規劃目的: 介紹如何將閱讀與走向戶外和大自然生態結合的概念,並引導學生將主題書展、說故事能力、在地生活與行動結合
課程與教學特色:培養學生在兒童圖書館服務執行方面具有策略、專案管理、理論基礎與實踐,學習感知環境結合和主題書展策展方式、奠定同學在這方面具有實務與理論的基礎、以使用者為中心的概念,加強同學了解如何透過主題書展引導社區民眾享受戶外閱讀的真實感受
預期社會影響:培養修課的同學於畢業後在職場上具備設計、思考、發展、規劃及參與的技能。
國立中興大學 水保系選修 景觀規劃 規劃目的: 培育學生學習各項地景相組成元素、各元素間的交互作用以及地景元素管理的原則。
課程與教學特色:
1.整合跨領域知識與技術,有效執行專長事業。
2.養成獨立思考能力及解決問題之技巧。
預期社會影響:培養修課的同學了解各項地頂景觀,提升保育意識。
-
推動現況SITUATION
臉書粉絲專頁:綠旱興系列計畫粉專
資料更新:2025/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