萌芽型-清流部落賽德克族風華再現

  • 議題說明

    計畫類別:             
    教育部第二期(109-111年)USR計畫-大學特色類【萌芽型】
    前期計畫:
    108年-種子團隊-「清流部落-賽德克族綠能生態博物館發展計畫」
    計畫名稱:
    清流部落賽德克族風華再現計畫
    計畫主持人:
    國立中興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 賴慶明
    共同主持人: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 朱惠足
    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教授 吳振發
    協同主持人:
    國立中興大學動物科學系特聘教授 陳洵一
    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數位內容科技學系副教授 吳育龍
    111年鏈結種子計畫:
    「清流部落餘生紀念館改造」
    「里山林下黑金傳奇–清流中原部落創生」
    「清流部落學童英語力提升計畫」
    清流部落為賽德克族部落之一,因日治時期霧社事件歷史背景,遷移至仁愛鄉互助村,認為賽德克族指標部落。為此,本校基於在地產業創生計畫之目標,協助解決文化消失與族群問題,對焦聯合國 SDGs 第 11項永續城市及社區指標,選定清流部落為實踐場域。本計畫以仁愛鄉清流部落為場域,從生態博物館角度綜合人文歷史和自然景觀,嘗試從族人的在地視點,型塑文化的價值和內涵,這過程必然成為跨域創新的社會實踐。

    SDGs對應:

    SDGs 11.永續城市及社區

  • 實踐場域

    清流部落-賽德克族指標性部落
    日人治台期間,因不堪長期遭受日人奴役暴政,當時馬赫坡社頭目莫那魯道主導,聯合務社群等六個部落,於1930年10月27日發動霧社事件。後抗日族人遭到屠殺,日人將僅存的「餘生者」298名,於1931年5月6 日強制迫遷於此。因位置處於北港溪與眉原溪匯流之台地上,日人將之取名「川中島」。國民政府至台後,將川中島改稱為「清流部落」,隸屬於南投縣仁愛鄉互助村,人口約600人,歷經居住及政府變遷,文化及自然樣貌急速改變。

  • 成員資料

    計畫主持人

    賴慶明

    國立中興大學電機工程學系副教授

    共同主持人

    朱惠足

    國立中興大學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特聘教授

    吳振發

    國立中興大學生物產業管理研究所教授

  • 目標願景

    此計畫整合本校教學能量,初期投入深耕南投縣仁愛鄉互助村清流部落在地文化與農業轉型發展,以進行規劃「文史數位治理」、「綠能科技安居」、「行銷藝術亮點」、「部落產業加值」等四個方向進行規劃,期串連與激發清流地區賽德克族等各族群能量,與在地連結,善盡社會責任,共同促進在地產業與地方文化發展,區分短、中、長期等三個階段逐期或逐年實施,先以本校遴近之南投仁愛鄉互助村清流部落作為服務之對象,讓參與教師及學生自然形成跨領域、跨系院的教育及學習團隊,結合社區團體、在地產業或地方政府等資源,為學生創造除了課堂之外的第二個學習場域。

  • 相關課程

     

    學校 開課科系 課程名稱及執行方式 場域學習/在地實踐內容 累計修課人數
    中興大學 動物科學系 動物生產實習/講授實習 土雞生產流程、不同地域實務上可能遇到的問題與解決方案,以及從現場到屠宰、推廣宣傳、行銷整個流程 60人
    中興大學 電機系 智慧發電科普教育微課程
    1. 原鄉能源科普與共學:本課程考量在偏鄉地區電力取得相對不易,周遭也常見到水力與太陽能等綠能資源,故選擇從能源切入來談科學,不僅貼近偏鄉教育需求,也能鼓勵同學從身邊發現更多讓生活更智慧的點子。
    2. 藉科普實驗,讓學生從有趣活動中學習能量轉換概念,並以分組共學方式,讓學生結合在地資源合力透過設計、測試、執行、修正,找出可獲取最大能量的發電裝置,以供其新的學習體驗。
    100人
    中興大學 台文所 台灣文學與生態環境/討論講授 透過田野踏查與解說,了解清流歷史文化、觀光與人文地理。環境生態及社會議題進行介紹,並導入小說、散文及詩等不同文類的台灣文學作品,探討文學手法如何反思環境議題及人類永續發展之危機。 50人
    中興大學 行銷系 企業行銷/以「課堂講解與演講」、「小組討論」、「個案研討」、「校外參觀教學」與「專題成果發表」進行 旅遊產品行銷企劃旅遊商品設計與研發、旅遊產品設計規劃、旅遊產品包裝設計、觀光遊程規劃、節慶活動規劃管理。 50人
    中興大學 森林系 蕙蓀林場生態教育/以「課堂講解與演講」、「小組討論」、「個案研討」、「校外參觀教學」與「專題成果發表」進行 引導學生及部落進入惠蓀林場國家公園的世界,並增進欣賞、保育、管理國家公園的能力。 100人
    台中教育大學 英文系 行動APP設計/課程內容透過AR/VR/MR的技術來介紹相關原理與應用,並進而實作出工具APP。課程內容包含AR/VR/MR互動技術原理、各種情境的應用方式、實際案例分析、使用需求與情境發想、系統雛型與設計、實際測試與驗證 學生可以藉由實際場域的需求製作出可提供各類型之AR/VR/MR APP,在過程中使用所學之技術解決部落的需求與問題。 50人
    中興大學 歷史系 台灣原住民史 以清流部落為原住民史場域,並以田野調查方法作為記錄及整理。 50人
    中興大學 園藝系 造園學 培養學生對造園景觀領域的通盤瞭解,以作為學習進階造園景觀課程前之準備。 58人
    南投縣原住民部落大學 共學課程 賽德克織材製作與植物應用 以賽德克族整體織布工藝環境的介紹與實作。除了實作課程,織布的社會文化意義及當代價值更是工作坊教學與討論的焦點。賽德克族的編織不僅具有實用和美學意涵,也是實踐信仰、文化價值和社會關係的場域;尤其從織布的製作方式、形制、材質與配件等面向可看見族群互動的軌跡。 50人
    中興大學 台灣與跨文化博士學位學程 「生態環境電影專題」 108-2學期進行資料搜集與前置作業 2人
    雲林科技大學 國際管理學士學位學程 紀錄片實務創作(一) 培育2位課程成果優秀的大學生:劉從邦、陳宗燁 2人
    中興大學 台灣與跨文化博士學位學程 「國際脈絡下的台灣人文研究」 109-1學期的課程進行剪接後製與加值應用 10人
    中興大學 台灣文學與跨國文化研究所 「文學與歷史專題」 109-1學期的課程進行剪接後製與加值應用 10人
    中興大學 台灣人文創新學士學位學程

    「台灣近代史」

    「台灣人文學導論」

    109-1學期的課程進行剪接後製與加值應用 10人

     

     

  • 推動現況